提到俄罗斯文学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写作了深渊般作品《死屋手记》《地下室手记》《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的19世纪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比肩托尔斯泰的另一座高峰。
许多大作家,包括博尔赫斯、卡尔维诺、卡夫卡、苏珊·桑塔格都曾对陀氏表达感激和敬佩。罗茨基称他写出了人类能抵达的全部深度,鲁迅将他视为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
从未见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托尔斯泰在他去世时也不无伤感地说:“他的艺术让我艳羡,智慧也同样,而他所从事的心灵事业只会让我高兴。我把他视为我的朋友。一个擎天柱垮塌了,我不知所措,随后心里才明白他对于我有多么珍贵,于是我流泪了,现在依然泪流不止。”
这么多在文坛享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为何甘愿折服于陀思妥耶夫斯基非凡的文学才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世界又为何如此令人着迷?
了解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可能都会禁不住感叹,怎么会有一个作家和作品,如此痛苦,又如此深刻。
北外俄语系教授张建华就曾形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是由“奇妙而又生动的一个个故事组成的,活像是有人故意编造的,充满了诡异性、巧合性、奇幻性,几乎很难找到与他相类似的作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医生家庭,父亲的医院位于莫斯科最贫困的地区,所以他自小就开始接触社会最底层的人民;
成年后,他曾因参加反沙皇的秘密集会,被判处死刑,临刑前才被沙皇赦免。他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服刑和充军中度过了十年的灰暗生活;
后来,他染上赌瘾,债台高筑,为了躲避债主,被迫去欧洲避债。刚出生的小女儿又不幸夭折。
在他身上,充满了无数复杂和矛盾的地方,身体受到束缚,思想却无边无垠。在他动荡的一生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既是一名参与者,也是一名观察者,他用心灵去感受各种事件波涛汹涌的发展过程,审视着真实世间的苦难与现实。
他的触角不仅止步于文学领域,而是走进了人类灵魂之中,伸向哲学、心理学和宗教等广袤之地。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公认为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源头之一。
比如《卡拉马佐夫兄弟》表面上以一桩弑父案作为展开,在深层次上,呈现出的是一幕关于人精神的戏剧,讲述了情欲、信仰、理性与自由意志间的道德角斗。
伍尔夫很贴切地形容过陀翁深入灵魂的表现手法:“俄国小说真正的主人公是“灵魂”,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灵魂,要宏大得多,深邃得多,那里的灵魂是陌生的,甚至是有点可怕的,它既没有什么幽默感,更谈不上喜剧性了……这些受折磨的、不幸的灵魂,它们唯一愿意做的事,就是自我表白和自我忏悔,就是从肉体和精神的溃烂处拈出灵魂中的罪恶之虫,并一条条地展示给我们看。”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其中的自我剖析,和对人性毫不掩饰的揭露,有时会让人觉得无处遁形、难以承受。
但我们终会发现,他的文字中所蕴含的无限深度,足以让我们感到清醒时的战栗:
“生命如同一颗落入泥土的麦粒,是不会死的。人就是一颗麦粒,而一旦死亡,那时会带来更多的果实。”
“一个思想开阔而又感情深厚的人,必然会有痛苦和烦恼。我认为,真正伟大的人物在世界上一定会感到极大的忧伤。”
“由于我过度的虚荣心,可能还有我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我总是以强烈不满的眼光看待自己,这种不满近乎厌恶,所以,我在内心深处以同样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
陀翁所传递的现实的残酷,以及拥抱苦难的心理转变,可能会让人一时间透不过气来,但它们足以支撑着我们在感受痛苦时,坦然地对生活敞开心扉。
而回顾他的一生,重读他的作品,也足以重新激活19世纪以降的诸多思想资源和回应事关人类命运的大问题。
那么如何真正走近这位文学巨擎呢?我们比较了市面上所有讲述陀翁生平与作品的著作,决定将这套《陀思妥耶夫斯基》权威五卷本评传推荐给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