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一个职业,神通广大,既能处理审案判案的活,又可起草文书、出使联络、处理案卷、出谋划策、钱谷之事等等。在许多达官显赫背后都能看见他们的身迹,他们就是绍兴师爷。好多人都看过明清朝的电视剧吧,电视剧中地方府衙升堂办案的时候,负责书写文案的人就是师爷。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这神秘的绍兴师爷。
绍兴师爷是一个具有地域性并且专业素养极强的群体,虽然在大清由于种种原因发展到顶峰,但是最初却不是在大清出现的。而这一行的出现,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归根到底还是国家为了有效地进行官僚统治,需要这样的人去协助他们。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晋以后的经济文化重心南移,使得绍兴这个地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虽然说绍兴师爷的真正出现应该是明朝的中后期,但是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职业——师爷,却不是明朝的独创。其实最早就是随军出行的谋士,又称幕僚。因为古代行军打仗的时候,中军大帐那就是办公谋划的地方,称作幕府,而向将领出谋划策、处理文书的人就叫做幕僚。所以一开始是干这个的,后来慢慢发展到朝廷地方官员需要妥善的处理地方基层政务啊,短时间内又不可能很熟悉,所以就聘请当地具有才能的人士来帮助官员,没有官职只是相当于顾问性质的存在,这就是绍兴师爷最初的形态。
这种形式就一直流传下来,因为地方上的事情复杂多变,仅仅靠朝廷任命的官员根本治理不好,存在就是为了加强地方统治管理,到了我们大清更是如此,众所周知清朝是满族建立了,刚开始建立政权的时候,人心不稳并且需要建设国家体系,所以这时候汉族的知识分子就显的格外重要。清朝政府在地方上通过任命汉族知识分子作为师爷,既能够更加有效地处理政务,又能笼络人心稳固统治,乃是一举多得之举。所谓时势造英雄,而英雄亦造就了时势,就是如此。
前面我提到过绍兴师爷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西晋在经历了八王之乱后国力大衰,很快永嘉之乱后,北方少数民族南侵,使得中国北方陷入战火中,大量的人口迁往江南地区。后来唐朝安史之乱和宋朝的靖康之难进一步使得北方的人口迁到南方,和人口一起南迁的还有文化、经济技术等,因此到南宋的时候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就已经转移到南方,主要是被称为鱼米之乡的江南地区,而绍兴更是其中的代表地方。
所以这样一来,绍兴地区的文化氛围一天比一天浓,文风盛行,今之会稽,昔之汉中就是说的绍兴地区的文化繁荣景象。因此绍兴地区的人才就相当多,好学笃志能为绍兴人的代代传统,这种氛围下自然会滋养出大量的才能优秀的人物想要为国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再一个我们讲经济重心南移之后,江南地区的人口数量激增,人口一多相应地就会带来土地紧张的问题。因此在明朝中后期的时候,绍兴地区的土地开发就已经达到了极限,到了清朝人地矛盾更是严峻,这就是很多人只靠土地无法营生。因而就转向了其他的行业,像商贸业、手工纺织等经商一途;或者走向了凭借所学所知充当幕僚,吃公家饭,这就是绍兴师爷的行当。
当然了,其实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带来的变化不只是这两方面,还有科举制度。文化氛围的浓厚,使读书求取功名成为绍兴人的人生目标,要知道仅清朝从顺治三年到乾隆三十九年这128年间,绍兴就出现了656名举人,占据了全省的15.5%,这个比例是相当惊人的。这就带来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有如此多考中功名的,就意味着会有更多落第之人;并且如此多中举之人,朝廷却没有那么多的官职空缺,因此很多人都只能是做为后备官员。所以这样一来,这些落第之人和所谓后备官员就走向了替人作幕的工作,也就是担任师爷,这样就不会因为考不上功名或者当不上正式官员而进不了仕途。
除了上面说到的几个原因之外,之所以称之为绍兴师爷,而不是山东师爷、浙江师爷之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具有强烈的亲缘认同。前面提到说绍兴出现了大量的举人,因此在全国各地就有大量的绍兴籍官员和师爷,而这些人有着很强的乡缘性,就会提携、推荐同乡、同族中人来担任幕僚。这样一来就使得绍兴地区的幕僚遍布了全国,再加上这些人十分的机敏、能够很好的胜任师爷工作,于是逐渐地就形成了一个网状性的幕僚体系,这种情况被称为:彼此各通声气,招呼便利,所以绍兴师爷这一带有浓厚亲缘属性的团体就这样产生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