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御史(长篇历史故事32) 智擒殿直

布衣御史(长篇历史故事32) 智擒殿直

开宝元年,凤州七房治主吏盗隐官银,贪污财政资金,朝廷知察后,派周渭前往调查。周渭从查账入手,将收支来往情况悉数查清,发现被贪占数额巨大,涉案层层官员颇多,使国家遭受重大损失。对此,他采取“抗拒严惩,赔退从轻”的办案政策,圆满查处了此案,为国家挽回了损失。于是朝廷授权他留在凤州代理征收税赋,管理财政收支。他重修财政制度,堵塞收支漏洞,仅一年时间,使凤州的财政收入超过了原来的数倍。太祖赏其才干,给予他“绯鱼”(奖励等次)奖赏。并升任他为棣州(今山东惠民一带,地市级)知州。

此时,原来的殿直(皇帝的侍从官)傅廷翰在棣州做监军(边防守军首领)。这位原为皇帝宠信的侍从官,竟心存投奔契丹、背叛朝廷的之恶念。

俗话说,贪为祸之源。这傅廷翰原为太祖的心腹之人,为什么走上了忘恩负义、背叛朝廷的道路?究其根源,就是被一个“钱”字害了。

当时,大宋王朝为了促进贸易经济,开放了一些通商口岸,做一些边贸生意。出口陶瓷、丝绸、茶叶等货物。进口主要有皮草、香料、粮食、药材和珠宝。傅廷翰身为棣州监军,本该尽职尽责维护边防安宁,他却财迷心窍,勾结提辖官莫言,暗中做起走私生意,中饱私囊。他们动用公款购买国内陶瓷、丝绸,暗藏于官船之中,运出境外贩卖营私,又从契丹购买珠宝、皮草、珠宝等运回国内盈利分赃。带坏了风气,便当时的走私之风漫延成灾。

被敌国契丹人识破,便阴谋诱其二人投敌叛国。契丹人一边故意网开一面,为傅、言二人提供生意方便,让他们疯狂走私营利。一边派出奸细监视傅、莫行动,搜集走私证据。一次,傅廷翰的官船突然遭到检查,边检人员发现了藏于船中的走私货物一一几箱皮草、香料和一箱北珠,予以没收,并扬言要检举上报。傅、莫二人惊慌不已,恳求私了。当天晚上,那两个边检人员潜入傅廷翰私宅,亮出了他们是敌国安插在中国边检局后奸细,并拿出了傅、莫多次走私的物证,威胁逼迫他们投降契丹国。傅无奈,答应待择得机会相机行事。就这样,一个堂堂边防军的监军,被金钱诱使,一步步走向深渊。

好在老天有眼,邪不压正。还未等傅、莫起事,傅廷翰属下有个军校,因走私分赃不平而起了异心,将傅、莫二人走私之事和投敌之心,直接告上了朝廷。太祖得知,龙颜大怒。你们知法犯法走私营利已触犯国法,还谋图叛国投敌,这是万万不能容忍的。于是,他令周渭尽快逮捕傅、莫二人,进京问罪。

周渭领旨后,心想,这傅廷翰为驻军兵马总督,莫言是地方提辖,均势力强大,不宜强拿,必须智捕。为了不走漏消息他先找到告发傅、莫的某中校,向他言明事理,令他接触那两个契丹奸细,将他们诱来州府,当即捕了,并令他们到时指证傅、莫犯罪事实,二奸细点头应允。

第二天,周渭以棣州知州的名义,通知傅廷翰和莫言到州府议事。傅、莫二人不知就里,应时到了。周渭接待二人入坐。喝茶时,莫言发现内间有异动之声,便托词入侧,从后门溜了。周渭等了一阵,不见人回,便击掌传令,内间刀斧手涌出,将傅廷翰按住,一绳绑了。

周渭道:“你还知道你是朝廷命官,你食朝廷俸禄,却还走私谋财,破坏朝纲?”

傅还狡辩:“太祖当年杯酒释兵权时,不也说过,多积点金钱房产,传给后代吗?我……’

周渭厉声斥之:“那也只能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何况你还见财忘义,谋图起兵投敌,绑你天经地义。”

周渭令下官亮出文书凭证。说:“这是录事证据,还有人证在此……” 回头令道:“押上人证!”

宾泽文,广西全州人,现居桂林。前期为军旅写作人,二十六岁加入湖南省作家协会,后转入广西区作协。于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剧目等文艺作品六百余篇(首)十余次获奖,出版文学作品集六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