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位于樂山市沐川竹海深處的永福鎮萬壽村,村民蘭志兵家的門前庭院正在裝修改造。“把水泥院壩再擴大一點,到時可以多擺幾桌壩壩宴。”蘭志兵盤算,國慶“黃金周”快到了,改造后能接待更多來沐川竹海旅游的客人。
就在半年前,41歲的蘭志兵還是個“紙三代”,經營著祖輩相傳的土法造紙廠。這些造紙廠生產方式粗放,廢水廢渣直排土壤、河流,威脅當地的生態環境。2017年上半年,一場關停土法造紙廠的“環保攻堅戰”在沐川打響。
1247家土法造紙廠關停后,涉及4000余人產業轉型。慶幸的是,這些竹林深處的“造紙村”,大多位于沐川竹海景區腹地,一條條發展新路正在青山綠水間悄然醞釀。
竹農思變竹子換品種把“竹生意”做大
9月,樂山市沐川縣的80萬畝茂密竹林處于盛產期,往年來來往往進山砍竹的竹農,如今卻鮮見身影。
“現在,賣竹子根本賺不到錢。”沐川縣幸福鄉楊柳村村民鄧仕龍家有幾十畝竹林,之前基本供應給當地的土法造紙廠作為原材料,現在斷了銷路。鄧仕龍算了筆賬,竹子的收購價較2016年下降兩到三成,加之不通路、人工貴,外運成本高,根本賺不了錢。
據沐川縣環保局摸底排查,沐川縣年產鮮竹片40萬噸,當地土法造紙廠每年消耗鮮竹約19萬噸。關停之后,鮮竹的下游市場大幅縮小。
鄧仕龍并沒有“坐以待斃”。如今,他家后院曬干的竹片堆成小山,他打算找“新出路”,初步計劃是學手藝。“生產竹制品,竹根做根雕,竹竿做竹筐、涼席、掃把,竹梢做傳統的竹編工藝品,進行‘全竹利用’。”
村中另一家“種竹大戶”李光友則采取了不同思路。“先換種!”楊柳村的生態環境適宜各類竹子生長,但家家戶戶多種毛竹、慈竹,產值效益不高。
李光友打算,每畝投入一兩千元,逐步更換為良種綿竹等經濟效益更高的筍材兩用竹,既采筍又取竹材,竹材畝產量可增加4-5倍,再同步發展林下種養,利用林間空地種植食用菌、魔芋,養殖小畜禽,把“竹生意”做大。
在當前種竹利薄的情況下,當地積極引導竹農通過多元經營模式改變現狀。沐川縣林業局局長陳發智介紹,全縣正在搭建以竹資源為原料的竹纖維、竹化工、竹飲料、竹醫藥、竹碳、竹食品的竹產業園,做大竹林經濟效益。
上一頁 1 2 下一頁